为什么该出手时才出手?

2024-05-18 17:22

1. 为什么该出手时才出手?

狼善于等待时机,我们也应该像狼一样善于等待——“该出手时才出手”。“该出手时才出手”是指等待时机,等时机成熟了,再去谋事,它实际就是“以逸待劳”。要让对手陷入困境,不一定非得进攻。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对手,创造战机,不让对手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但我们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而是要在静中等待时机,侍机而动。


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变应万变,以静态应动态,这是我们开拓人生事业的一个法宝。


对于个人而言,在捕捉时机时,切勿不加分析就贸然行动。要想捕捉机会,就必须学会耐心等待,该出手时再出手。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赢得成功。


王新元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酷爱画画,没上几年学,就赶上了“文革”,后来由于有画画的特长被招入伍,在部队待了几年后,他觉得没有多大发展,于是就退伍考学,因为当时刚恢复高考,他开始潜心攻读起书本来。最终,他考上了苏州丝绸工学院,在学校里成绩很出色。毕业时他想当服装设计师,想留校任教,学院也有意要留他。但不知什么原因,学校最终改变了主意,把他一个人分配到基层单位——北京丝绸厂上班。这样一来,他想成为服装设计大师的理想就变得渺茫了。但他并未灰心丧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搞设计,钻研理论。


他做梦都在寻找“机会”,机会也终于慢慢向他走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了一个厂长培训班,没有教师任教。王新元闻讯走进公司领导办公室,来了个毛遂自荐。领导接收了这笔“送上门来的买卖”。他走上了理想中的工作岗位,以自己深厚的功力及独到的见解在讲台上描绘一个又一个精美的图案。


不久以后,他被调到“时装”杂志社,这与他理想中的职业更近了一步。1987年他受命筹划广交会大型时装表演。当时,在中国举办时装表演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王新元深知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发挥所有聪明才智,最终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于是,王新元的大名在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服装界甚至商界关注的焦点。


先发制人是战争与竞争的一般规律,而后发制人是敌强我弱时常用的谋略。


后发制人的谋略主要表现为8个字:避其锐气,蓄盈待竭。蓄盈,即保持和壮大自身的力量;待竭,即消耗和削弱对手的力量。“后发”的计谋是有目的、有预见、胸有成竹的,绝不是畏敌怯战,而是寻机待战。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如果有强大对手企图用削价抛售来占领市场,聪明的企业家决不竞相削价争夺,而是保持价格,提高质量。因为削价抛售绝不能持久,待对手衰竭,就可以高质量夺回市场。

为什么该出手时才出手?

2. 为什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常言道: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小人一旦得志将会祸患无穷。为了根除后患,最好能在他尚未得势时便得而诛之,该杀则杀,绝不手软。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过:对敌人心慈手软就等于对人民犯罪。这话确有几分道理。


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危害国家。关键在于这些人心术不正,不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而且往往巧言善辩蛊惑人心。正人君子与之共事迟早会受其害。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时代人,都在办学校。少正卯的学校人丁兴旺,而孔子的学校却三盈三虚。后来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就将少正卯杀在宫门外华表台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自从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就同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商议铲除家臣酌势力。孔子说:“家臣的势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他们的压制。必须把他们的城墙改矮,家巨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三家大夫都表示赞成,于是便通知三位家臣,让他们将城墙矮下三尺。三位家臣闷闷不乐。正在这时,他们想起了鲁国名人少正卯,请他出出主意。


少正卯极力反对孔子的主张,说道:“为了保卫国家才把城墙砌得又高又结实,不应当改矮。孔先生颇种办法不太合适吧”。


由于少正卯在背后教唆,三个家臣就壮大了胆子,对主人的命令不再理会。


三家大夫见状,便发兵围城迫使家臣就范。由于三家大夫联合行动,讨伐叛臣,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被打败,狼狈逃走。


盂孙氏的家臣公敛阳见势不妙,急忙找少正卯出生意。少正卯趁机煽风点火,说道:“‘你把守的成城是鲁国北面的要塞,千万不要把城墙改矮,要是城墙不结实,万一齐国打过来那就守不住了”。


公敛阳受了少正卯指使,态度立即强硬起来,扬言:“我为鲁国的安全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不会听别人的话拆去城墙一块砖。


孔子听了这话,便让孟孙氏将这件事告诉鲁定公,鲁定公召集群君商量此事。


会上,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拆,有的反对拆,各有各的理由。


一向反对孔子的少正卯这时不仅故意顺着孔子的心意,声言赞成孔司冠的主张,应该把城墙矮下三尺去,还乘机挑拨说三家大夫是培植私人势力。


孔子及时识破了少正卯的奸计,立即反驳说:“这太不像话了,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难道他们是培养私人势力的吗?少正卯明明是在挑拨是非,让君臣上下互相猜疑怨恨。这种挑拨是非,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判死罪。”


大臣们觉得孔子的话有些偏激,都纷纷为少正卯说情。


孔子说:“你们怎么知道少正卯的奸诈?他的话听起来好像很有理,其实都是些坏主意。他的一举一动,看着令人佩服,其实都是假装的。象他这种心术不正的虚伪小人,最能够颠倒是非诱惑人,非把他杀了不可。”


孔子最终杀了少正卯。


孔子的弟子子贡事后曾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先生诛杀了他,恐怕得不偿失吧?”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还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即挺而走险;二是不走正道而坚持走邪路;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四是知道很多丑恶的事情;五是依附邪恶并得到恩泽。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都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岂有不杀之理!”


孔子狠下毒手,诛杀奸佞小人在当时起到了杀一做百的作用。倘若姑息迁就,让少正卯等奸诈小人得势,恐怕孔子也难保不为其所害。

3. 为什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曹光彪是香港富有开拓精神的实业巨子,不仅首创香港毛纺厂,第一个赴大陆开展补偿贸易,而且还阔步挺进贸易、金融、地产、旅游、高科技等产业,卓然创下业务跨国渡洋、员工逾万、年产值数十亿港元的企业集团。


半个多世纪积下的阅历、财力、能力,使曹光彪注视起香港现代产业的空白——华人航空。香港乃东南亚航空的枢纽,机场的货运居世界首位,客运居世界第七,世界30多个国家的航空公司使用香港机场,每周开出航次超出1000,飞往五大洲80多个城市。尽管如此繁忙,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至于发展态势,更是诱人:香港在世界贸易、金融的中心地位不会动摇。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东移,途经香港的客商和旅游者势必大幅度增加,港人办航空定有大钱可赚!


巨额利润永远是商人的优势动机,曹光彪迅捷联合包玉刚等几个大财团筹建了华人航空公司,取名“港龙”。孰料筹备容易开业难,香港航空久被英国资本的国泰航空公司独家垄断。“港龙”出世岂不争夺财源?于是英资不允,港英当局偏袒,与之交涉十分艰难。


“香港已经有了经营良好的国泰航空公司。”港英当局道出拒绝批准的理由。


“市场讲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不凭主观认定。”“港龙”坚决维护开业权利。


“支持国泰是当局的航空政策。”港府蛮不讲理,以势压人。


“人人有权维护最高法则,谁都可以对破坏贸易自由者诉诸法律。”“港龙”警告对方。


历经半年谈判,港英当局理屈词穷,只得批准港龙航空公司开业。曹光彪随即全力以赴地进行各项准备。正当一切就绪、只待开航之际,香港空运牌照局却跳出来设置障碍,仅仅发放拉美、西非等冷僻航线的空运牌照,迫使港龙航空公司开业伊始就陷入亏损的泥潭——少飞少赔,多飞多赔,营运越久赔钱越多,赔不起就关门大吉。“港龙”为跻身热门航线,只得重开谈判。


“根据平等竞争原则,本公司申请飞往美国的空运牌照。”曹光彪说。


“不行,一条航线只准一家经营,香港至美国航线已经有国泰航空公司经营了。”空运牌照局官员冰冷地说。


“为什么一条航线只准一家公司经营?”曹光彪问。


“这是规定,本局只能照章办事。”空运牌照局官员关死大门。


此后曹光彪申请日本、中国大陆等热门航线的空运牌照,皆被空运牌照局官员以“规定”、“照章办事”的官话~口回绝,无论如何交涉,总被对方关死谈判大门。


备受钳制的痛苦、屡遭白眼的屈辱、投拆无门的忿懑,终于使曹光彪想起指桑骂槐之计,决计用其要义打开谈判之门,在谈判桌上得到自己应得到的东西。于是他撰文、写信、发表谈话,强烈呼吁社会、敦促舆论,还港人以公正。


一针见血的揭露、沉重有力的鞭策、震慑心魄的警告,被曹光彪淋漓尽致地写入一封封信中递交香港行政局、立法局和传播媒介。


一直被曹氏指着鼻子挨骂的空运牌照局,尽管心有不甘,却不肯代上司受过,主动约曹光彪谈判,结果是谈一场发一张牌照,很快发了飞东南亚各国、日本、美国、中国大陆甚至还有尼泊尔等22条热门航线的牌照。


商务谈判常有冥顽不化的拒绝交涉、诡诈奸邪的避而不谈,单凭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唇枪舌剑恐难对付;不妨用上嬉笑怒骂、讽刺嘲笑、揭露挖苦、含沙射影、冷水浇头。此法非为宣泄、痛快,意在威慑、震服对手。故而,一宜施行有方——审时度势,警中含诱;二宜强硬有度——刚中有柔,适可而止。

为什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4. 为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个人手段的软和硬,要视不同的对象而言,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该硬的时候软.不能在该软的时候硬,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个人的胆识越大,手段越厉害,就能终至大胜;无胆乏识,则底气不足,遇事必畏首畏尾,终致失败。所以人办事的时候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从撤三藩的重大决策可以看出,康熙帝正因为有过人的胆识,才使他强硬的手段能贯彻到底。
    通过严格立法约束官吏的行为是整饬吏治的一个必要环节,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任何立法都需要人来执行,因而人才是操纵胜局的关键因素。
对此,康熙倾注了大量精力,除运用通用的考察办法对官员进行考察外,尤其注重亲自考察,并利用亲近大臣密奏的办法了解官员的真实情况。这一做法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刘墉特别推崇康熙大帝,并善于学习其办事手段。这也是他能得到皇室几代人重视的主要原因。
正四品,乾隆十八年后改为从四品。
    山西东连直隶,西邻陕西,南接河南,北与大漠蒙古比肩,被视为京师西南部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而太原府地处山西中部四通之地,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故历次授官均以繁难侍之。
    在刘墉以前,刘家曾有多人做官山西,并做出过重要政绩,都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过清官的形象。刘墉的堂祖父刘果,康熙初年曾任太原推官,任内曾捐俸修文庙,设义学,兴修太原、榆次等地的水利,并废除了当地的好讼陋习,受到人民的称赞。刘墉的祖父刘启,曾于康熙四十三年出任平阳知府,任内周恤灾民,修葺文庙,重建鼓楼试院,纂修三十四县志,“吏惕民服,菩政不可胜举。后升江西提刑,士民泣送之”。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到山西查办过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山西通志》称:
“乾隆二十二年,以刑部尚书按狱山西并清查亏空,一时墨吏罢斥几尽,而循良者多获保全。逾年,归化城有私伐官木之案,又以协办大学士奉命协巡抚塔永宁往鞫,得实,自将军以下悉按如律。轺车所历,中外肃然。”刘墉的堂伯父刘铤煜,曾以举人历风台、曲沃、平陆知县,死于平陆任上。任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曾谏止修天井关及阻止西征期间对曲沃民的加派,受到当地的爱戴。死后“曲沃民感其惠,争往赙之”。
    刘墉出任太原知府一职,应该说是有压力的。一是他此前从没有独立管理地方的经历,却忽然问被派到这块繁难之地,担负起总管一方的重任,心中不免没有把握。二是他的祖上曾在这块土地上做出过政绩,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过很好的口碑,自已总不能给刘家清官的形象抹黑吧!再者说来,自己初任方面,总应该给皇上留下个能干的印象,一来不辜负皇上的恩典和父亲的期望,二来也好为自己以后的升迁奠定点基础啊。他不能不认真办事。
    有鉴于此,刘墉接到吏部知会后便进宫向乾隆辞行,随后便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刘墉此次到太原赴任,或是因走得匆忙,或是他向来简朴,总之他并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走马上任前要大换行头,而是破衣破帽,一身的朴素。
他在一首《赠钜琛侄》的诗中就写道:帽破衣残到太原,故人犹作旧时看;才华莫叹江郎尽,风貌真怜范叔寒。
    北上帝京鹏路近,南归生男凤巢安;    
今朝且预龙山会,黄菊红萸露满盘。
    
一路上也没有骚扰驿站,《泽州道中》写道:
    
暮色苍然野气温,天西余赫似朝暾;    
荒村过客将求火,小店招商未掩门。
    
入肆鸡豚丰岁有,在堂蟋蚌古风存;    
大行西下吾能说,元气微茫带水浑。
    在刘墉上任以前,太原府因种种原因已积累一大批疑难案件,其中不少案件已积压多年。刘墉到任不久,就将数十件案件审理一清,因此受到官绅百姓的一致称赞。
    山西本为贫瘠之区,财政收入不多,却地居交通要道,清代用兵西域多经此地,前后骚扰数十年,费用颇多。加之官蚀民欠,各地府库普遍空虚,根本无法应付地方上的不时之需。刘墉上任后即注意此事,先后筹措资金购谷三万余石,储为府仓,公私赖以为便。
    由于刘墉在太原知府的三年任期里,确实干了一些实事,如清积案、整顿仓储等,都受到人们的肯定,故光绪《山西通志》评价他说:“以翰林出为太原知府,迁冀宁道。丰裁峻整,习掌故,达政体,于吏事以勤慎著称。”

5. 为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

机遇在犹豫中丧失,差距在机遇中拉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机遇都是稍纵即逝的,面对机遇不要犹豫,应该果断出击,迅速抓住机遇。
人生的得与失,常常就是在于机遇的得失,有了一个机遇,抓住它,并运用它,你的命运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相反,忽略它、远离它,一生就可能陷在平庸之中。
人的一生,果断坚定,把握机会,就可能品偿到成功的快乐;犹豫、思前想后,就可能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
从前有个基督教徒,他相信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他每天都十分虔诚地向上帝膜拜。
一次,当地突降暴雨,很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没了,人们纷纷逃到别的地方去。
但是,这位基督徒认为自己是这么虔诚地信奉上帝,上帝一定会来救他的。因此,他没有和众人一起逃生。
他站在屋顶上这样想着。所以,当救难队乘着救生艇来救他时,他拒绝了,因为他坚信上帝会亲自来救他。
最终,他被淹死了。
他的灵魂到了天堂,正巧碰到上帝,于是他质问上帝:
“我对你那么虔诚,你为什么不来救我?”
这时,上帝回答他说:“我派救生艇去救你,但你不接受,才被淹死的,这能怪我吗?”
这则笑话告诉我们,机遇不容错过,它有时候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命运,而且还可能关系到我们的生命。
让人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机遇能改变自己的一生。于是他们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仅无法识别它,更是无法利用机遇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论是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常常是有了机会,我们却没有珍惜机会,以至于让机会白白溜走,也因此我们常常错过了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阻止你的行动,勇于与自己的弱点作斗争。你就成了自己行动的主宰和命运的主人。所以,在面对机遇时,要果断地出手。
阿尔伯特·哈伯德生于一个富足的家庭,但他还是想依靠自己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准备。他知道自己最缺乏的是知识和必备的经验。因而,他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时间,甚至在外出工作时,也总会带上一本书,在等候电车时一边看一边背诵。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使他受益匪浅。后来,他有机会进入哈佛大学,开始了一些系统理论课程的学习。
经过又一次欧洲考察之后,他开始积极筹备自己的出版社。他请教了咨询公司,调查了出版市场,尤其是从从事出版行业的威廉·莫瑞斯先生那里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样,一家新的出版社——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诞生了。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出版社经营得十分出色。他不断将自己的体验和见闻整理成书出版,最终,回报他的是名誉与金钱。
阿尔伯特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敏锐地观察到,他所在的纽约州东奥罗拉,当时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但这里的旅馆并不多。阿尔伯特抓住了这个商机。他抽出时间亲自在市中心周围做了两个月的调查,了解市场的行情,考察周围的环境和交通。他甚至亲自入住一家当地经营得非常出色的旅馆,去研究其经营的独到之处。后来,他从别人手中接手了一家旅馆,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装潢。
在对旅馆装修时,他接触了许多游客,向他们询问有关意见。从中,他了解到游客们的喜好、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更注意到这些游客正是对于繁忙工作的厌倦,才在假期来这里放松的,他们需要更简单的生活。因此,他让工人制作了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家具。这个创意一经推出,很快受到游客们的喜爱。看到游客那么喜欢这种家具,阿尔伯特再一次抓住了这个机遇,一个家具制造厂诞生了。家具公司蒸蒸日上,也证明了他准备工作的成效。同时他的出版社还出版了《菲利士人》和《兄弟》两份月刊,其影响力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出版后达到顶峰。
我们可以看到,阿尔伯特能够在机遇面前果断出击,最终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为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

6. 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原因是什么?

曹光彪是香港富有开拓精神的实业巨子,不仅首创香港毛纺厂,第一个赴大陆开展补偿贸易,而且还阔步挺进贸易、金融、地产、旅游、高科技等产业,卓然创下业务跨国渡洋、员工逾万、年产值数十亿港元的企业集团。
半个多世纪积下的阅历、财力、能力,使曹光彪注视起香港现代产业的空白——华人航空。香港乃东南亚航空的枢纽,机场的货运居世界首位,客运居世界第七,世界30多个国家的航空公司使用香港机场,每周开出航次超出1000,飞往五大洲80多个城市。尽管如此繁忙,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至于发展态势,更是诱人:香港在世界贸易、金融的中心地位不会动摇。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东移,途经香港的客商和旅游者势必大幅度增加,港人办航空定有大钱可赚!
巨额利润永远是商人的优势动机,曹光彪迅捷联合包玉刚等几个大财团筹建了华人航空公司,取名“港龙”。孰料筹备容易开业难,香港航空久被英国资本的国泰航空公司独家垄断。“港龙”出世岂不争夺财源?于是英资不允,港英当局偏袒,与之交涉十分艰难。
“香港已经有了经营良好的国泰航空公司。”港英当局道出拒绝批准的理由。
“市场讲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不凭主观认定。”“港龙”坚决维护开业权利。
“支持国泰是当局的航空政策。”港府蛮不讲理,以势压人。
“人人有权维护最高法则,谁都可以对破坏贸易自由者诉诸法律。”“港龙”警告对方。
历经半年谈判,港英当局理屈词穷,只得批准港龙航空公司开业。曹光彪随即全力以赴地进行各项准备。正当一切就绪、只待开航之际,香港空运牌照局却跳出来设置障碍,仅仅发放拉美、西非等冷僻航线的空运牌照,迫使港龙航空公司开业伊始就陷入亏损的泥潭——少飞少赔,多飞多赔,营运越久赔钱越多,赔不起就关门大吉。“港龙”为跻身热门航线,只得重开谈判。
“根据平等竞争原则,本公司申请飞往美国的空运牌照。”曹光彪说。
“不行,一条航线只准一家经营,香港至美国航线已经有国泰航空公司经营了。”空运牌照局官员冰冷地说。
“为什么一条航线只准一家公司经营?”曹光彪问。
“这是规定,本局只能照章办事。”空运牌照局官员关死大门。
此后曹光彪申请日本、中国大陆等热门航线的空运牌照,皆被空运牌照局官员以“规定”、“照章办事”的官话~口回绝,无论如何交涉,总被对方关死谈判大门。
备受钳制的痛苦、屡遭白眼的屈辱、投拆无门的忿懑,终于使曹光彪想起指桑骂槐之计,决计用其要义打开谈判之门,在谈判桌上得到自己应得到的东西。于是他撰文、写信、发表谈话,强烈呼吁社会、敦促舆论,还港人以公正。
一针见血的揭露、沉重有力的鞭策、震慑心魄的警告,被曹光彪淋漓尽致地写入一封封信中递交香港行政局、立法局和传播媒介。
一直被曹氏指着鼻子挨骂的空运牌照局,尽管心有不甘,却不肯代上司受过,主动约曹光彪谈判,结果是谈一场发一张牌照,很快发了飞东南亚各国、日本、美国、中国大陆甚至还有尼泊尔等22条热门航线的牌照。
商务谈判常有冥顽不化的拒绝交涉、诡诈奸邪的避而不谈,单凭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唇枪舌剑恐难对付;不妨用上嬉笑怒骂、讽刺嘲笑、揭露挖苦、含沙射影、冷水浇头。此法非为宣泄、痛快,意在威慑、震服对手。故而,一宜施行有方——审时度势,警中含诱;二宜强硬有度——刚中有柔,适可而止。

7. 遇到这些情况,该出手时就出手?


遇到这些情况,该出手时就出手?

8. 怎样才能机不可失,该出手时就出手?

机会来之不易,发现了就应该努力抓住。在市场竞争中,及时发现和利用机会,是寻找交易伙伴、实现交易合作的重要方式。同样,在做事情时,一旦发现了机会就要迅速抓住它,决不要让它轻易溜走。
善于做事的人,往往都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乾隆四十年,是和坤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一日,乾隆大驾出行,所需的黄龙伞没有准备好,他因此大发脾气,问题:“是谁的错?”随行官员噤若寒蝉,都不敢作声。正在这时,和珅却应声说道:“是典守者的责任。”乾隆见说话人仪表不凡,问其出身,说是官学生,虽学历不高,但在侍卫中也算佼佼者了。乾隆一向注重文化,问起和坤四书五经,居然对答如流。这让乾隆非常满意,于是就提升和坤为“典守者”,从此以后,和坤官运亨通。
本来,黄龙伞未准备好,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乾隆却偏偏不依不饶,大发雷霆,而和坤也就把握住这个机会,趁机表现自己。
原因何在,因为和坤抓住了乾隆的心理,他知道,一个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人,对生活琐事往往很挑剔,这时候顺着他的心思往上爬,自然容易得到皇上的赏识。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讲的是动与静的关系,如果引申到商业乃至办事上,就可以理解为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要静观其变,等发现了机会就马上行动,快速出手。
亿万富豪亚默尔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翻阅报纸,猛然间,一条短讯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报纸的一个角落里,有着一条不足百字的消息:墨西哥可能出现了猪瘟。
亚默尔立即意识到,一个发财的机会可能就在眼前。因为墨西哥如果出现了猪瘟,就一定会影响到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这两个美国最主要的肉食生产基地,一旦这两个州出现猪瘟,肉价自然就会飞快上涨。
于是亚默尔迅速开始了行动,他立即派人去墨西哥证实这个消息的准确性。
在证实了墨西哥确实发生猪瘟以后,亚默尔马上动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大量收购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肉牛和生猪,并把这些东西以最快的速度运到美国东部的几个州。
和亚默尔预料的完全一样,猪瘟很快蔓延到了美国西部的几个州,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下令一切食品都从东部的几个州运往西部,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内市场肉类产品奇缺,价格迅速上涨,而亚默尔的肉牛和生猪由于是来自东部的几个州,质量自然不存在任何问题,这使得亚默尔狠赚了一笔。
面对同样的情况,为什么亚默尔能够赚钱,而别人不能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亚默尔比别人更能准确地把握机会,而且发现了机会就果断出击、绝不观望等待。
经商如此,办事也是这样。在办事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地发现机会并迅速出击,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小越家住在两省的交界处,这里交通不便,因此经济比较落后。
小越早些年在经商的时候,依靠聪明的头脑积攒了一些钱,很想做点投资,但是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项目。
有一次小越在不经意中听人说两省之间要修筑一条高速公路,正好在自己所在的小镇上通过。这让小越想到了办法。
小越很快通过各种渠道证实了这条消息的准确性,然后开始了行动。经过实地考察以后,小越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在银行借贷了一笔资金,用于购买高速公路可能经过的地皮。等到有人听说这个消息,也想动手的时候,大部分土地已经掌控在小越的手里了。
两年以后,高速公路修好,由于小镇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土地价格迅速上涨,小越因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人们常常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办事过程中,如果机会来了不好好抓住,轻易错过,反过来就可能使自己受到损失。
《史记·春申君列传》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礼贤下士,在当时很有威望。
黄歇身为世家子弟,兼足智多谋,能文善武,故深受楚国国君器重,曾经长期担任楚国令尹一职,掌握着楚国的军政大权。
在黄歇掌权期间,他手下有个叫做朱英的门客劝他及早把另外一个实力派人物李园除掉。朱英认为,李园为人心狠手辣,如果春申君不及早动手,可能反被他杀害。但是春申君认为李圆没有明显的恶迹,而且是楚国王妃的亲戚,因此犹豫不决,迟迟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后来春申君果然被李园派来的刺客杀死。
太史公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遇事犹豫不决,贻误了时机,到头来只会让自己遭受恶果。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春申君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袁绍出身豪门,聚集了大批的战将谋士,兵强马壮,拥有极有利的形势。然而袁绍却有一个极大的毛病,那就是优柔寡断,多谋少决。他在官渡之战中以众击寡,却为曹操所败,根源也在这里。
其实袁绍的结局应该是早在人们预料之中的,观其对刘备的表现就能看出端倪。
在白马之战中,当袁绍听说手下大将颜良被一位赤脸长须,手持大刀的勇将斩杀以后勃然大怒,他的谋士沮授也建议他除去刘备。
于是袁绍指着刘备说道:“你的兄弟杀了我手下大将,你跟他一伙的,对这件事情肯定早有预谋,我留着你有什么用?”就让手下士兵把刘备推出去斩首。
刘备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天下相貌一样的人有很多,难道说赤脸长须的人都是关羽吗?您为什么不弄清楚呢?”
袁绍听了刘备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立即改变了主意,反过头来责怪沮授说:  “我要是误听了你的话,那就差点杀错好人了。”于是仍然请刘备坐在营帐中,一起商量如何为颜良报仇。
过了一段时间,袁绍的手下郭图、审配又进来向袁绍禀报,说关羽把袁绍的另外一员大将文丑也给杀了,而刘备还装作不知道,请求袁绍把刘备杀了。
因为关羽一连损失了手下两员猛将,这让袁绍怒火中烧,大骂刘备说:“大耳贼,怎么敢如此对我?”于是再次喝令手下把刘备推出去砍头。
刘备再次辩解说:“曹操一向忌恨我刘备,现在他知道我在您这里,担心我帮助您对付他,就故意派我的兄弟杀了您的两位将军。
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肯定会很生气,势必会杀了我解恨。这是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目的就是借您的手除掉我,希望您能够多多考虑一下。”
袁绍听了刘备的话,反过来把郭图和审配等人训斥了一番,说道:“刘备的话非常有道理,你们这些人差点让我失去了应有的英明而杀害了贤士。”
袁绍两次想杀刘备,却因为刘备的一番话而放弃了,刘备固然机敏,但是袁绍的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的性格特征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为他官渡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良机,就应该当机立断,迅速出击,否则机会一旦错过就来不及了。
过马路的时候当然需要“一停、二看、三通过”,但是在办事的时候再这样就不好了。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缺乏应有的勇气和魄力,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相反,只有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策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在20世纪70年代,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都很不乐观,香港经济也出现了大萧条,社会购买力大幅下降。很多产品都积压在仓库和商店里,为了回笼资金,促进销售,大部分厂家纷纷降价,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公司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面对眼前的情况,这家公司的选择只有两个,其一是跟随潮流,降价销售,牺牲一部分利润来保住市场的占有率。当然,这样做的潜在隐患就是,让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
还有一条路,那就是保持原价不变,宁肯丢掉部分市场,也要保住产品的金字招牌。
这家公司权衡再三,决定走后一条路。当然公司并没有消极防守,它利用市场疲软的机会,廉价租来各大百货公司的柜台,派专人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利用竞争对手进货少、品种不全的时机,提高自己产品的花色品种和质量。
危机过后,这家领带公司的产品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质量可靠的品牌象征,市场份额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扩大了很多。
这个能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正确决断的公司就是金利来,如今在领带行业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了。
在办事的过程中,迅速果断地做出反应,才可能把握时机,获取成功。当然,果断不是草率和鲁莽,而是对事物经过综合判断所作出的正确反映,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黄歇和袁绍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了我们,金利来领带的成功也在提醒我们:办事要果断,否则受其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